在2024年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闭幕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著名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李德仁院士应邀来到中国科学技术馆,受聘为中国科学技术馆专家志愿者,并为来到科技馆参观体验的大中小朋友们作关于智能遥感卫星的主题科普讲座。李德仁院士虽然已年过八旬,但是在讲座中仍然激昂澎湃,神采奕奕,朴实的话语中透露着一股科技自立自强的自信,让在场的公众备受鼓舞。

2024年6月30日 中国科学技术馆 李德仁院士为公众带来题为《论天地互联的智能遥感卫星与应用——从珞珈卫星到东方慧眼星座》的科普讲座
邀请两院院士、知名专家开展科技志愿服务,填补了科技前沿领域的科普缺口,这是中国科学技术馆立足国家级科普基础设施站位,推进科学文化传播、提升公众科学素养作出的重要举措。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 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对科学家精神作出全面概括。总书记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科学技术馆身为国家级科普场馆,2022年入选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成为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阵地,一直以来号召广大青少年向科技工作者学习,切实把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精神实实在在学在身上,记在心里,用到实处上。
科学家精神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建国不久的中国贫穷落后、百废待兴,以钱七虎、钱学森、李四光、华罗庚等人为代表的许多优秀科技工作者,放弃荣华富贵,不愿安逸享受,响应国家号召,满怀希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建设新中国这一伟大的事业中来,把自己的命运紧紧地和国家联系在一起。广大科技工作者坚持国家利益、人民利益至上,着力攻克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的基础前沿难题和核心关键技术。为进一步增强青少年爱国情感,把爱国奉献的热情转化为钻研创新的不竭动力,在今年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中国科技馆参与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举办“少年兴·强国梦——全国百家科技博物馆主题实践活动”,活动以“红领巾 爱科学”为主题,在中国科技馆主场启动,主场活动包括百馆接力主题快闪活动、科技馆里的思政课等环节。“科技馆里的思政课”活动,线上线下为全国青少年讲授了一堂以《永远的铁人》《大庆不老的科技密码》为内容的思政课,把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向青少年儿童传递,切实增强了少年儿童为祖国奋斗的爱国情怀。这是中国科技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引导青少年儿童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举措,鼓励引导青少年儿童自觉学习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立志奋斗。

2024年6月1日 中国科学技术馆 “红领巾 爱科学”百馆接力主题快闪活动启动
科学家精神是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最大隐患,面对发达国家对我国实行的科学技术封锁,我国科技工作者潜心研究,冲破封锁,打破一个又一个科技奇迹与神话。华为芯片、大飞机C919的国产发动机装备、嫦娥6号采集月球背面土壤1.9千克等等,都打破了美国在这些领域的垄断地位,这些突破是中国芯片和航空航天工业发展的标志,是中国科技实力的具体展现。在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青少年是国家强大的希望,中国科技馆鼓励、引领、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承办中国科协举办的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今年6月举办“科普创新 探知未来——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回顾展”,向公众展示众多中小学生科技作品。除实物展示以外,展览还综合运用多种虚实结合的展示手法,让前来参观的公众从中感受到大赛的科技魅力。
科学家精神是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科学之所以称之为科学,就是因为科学追求真理,求真务实。在这个世界上,就有科学家为了坚持科学真理而献出生命,升华为大无畏的科学家精神。同样,为了追求真理,科学家们前赴后继,新一代人踩着老一代人的肩膀,在前人的成果中继续探索,不断追求真理、接近真理。就像圆周率的精准度,从刘徽到祖冲之,经过无数次计算,终于得出圆周率的近似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在中国科技馆二层探索与发现展厅,设置了众多经典科学实验,以三棱镜解析太阳光为例,从正向和反向两个思想维度,证明光的色散是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被分解为绚丽的七色光。这些经典实验都展示了科技的美妙和神奇,以及人类在探索自然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思想和方法,使青少年儿童体会科学探索与发现带来的乐趣,激发科学兴趣、启迪创新意识。
科学家精神是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国外留学的科技工作者们响应召唤,集中回国,以当时的国内形势,回国工作就意味着可能会在异常艰苦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中不求回报的奉献。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心里很清楚,祖国大地与人民需要他们,需要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为国家各方面的工作贡献力量。大庆油田、两弹一星、南京长江大桥等都是这阶段的成果。这一系列科技成果,让刚刚诞生不久的新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中国攻克杂交水稻难关50周年之际,在中国科协、农业农村部共同指导下,中国科技馆、中国农学会联合主办“稻谷飘香,禾下追梦——中国攻克杂交水稻难关50周年”展览。这次展览一是展示我国杂交水稻取得的成就,二是弘扬老一辈科学家在艰苦环境中潜心研究、攻克难关、无私奉献的精神,展览引起公众强烈反响,科学家家属、科技工作者和广大青少年纷纷向中科馆来信,展览开始不久收到观众留言超2万条,公众用真挚的文字和多彩的图画表达对科学家的崇高敬意。
科学家精神是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新中国成立初期,气象学家竺可桢在《中国科学的新方向》一文中指出,我们必须群策群力用集体的力量来解决眼前最迫切而最重大的问题。众多科研成果证明,这是宽领域、多学科、各部门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相互支持的结果。广大科技工作者既能看到各个研究领域之间的逻辑联系,又能敞开胸怀、真诚与其他科技工作者互相联合,集中优势资源协同研究,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中国科协其中一项任务就是搭建团结协作的平台,开展民间国际科学技术交流活动,促进国际科学技术合作,支持学会等加入国际科技组织,加强中国工程师联合体建设,扩大与国际工程师组织合作。同样,中国科技馆里设置了众多展品与活动,强调联合的重要性,例如《合作装货》展品需要三人为一组的小团队,团队成员只能共同发力用吊车将小球进行装卸,在装卸过程中,要随时沟通,共同控制,才能完成相应的任务。这些展品与活动,帮助小朋友们树立团结协作的意识,只有个别人用力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要依靠集体的智慧与力量,团结更多的朋友,不断地去解决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一个又一个问题。
科学家精神是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科学研究需要薪火相传。科学家的成就不仅体现在科研成果上,也体现在对年轻人的培养上。数学家苏步青倡导设置“培养学生超过自己”的目标,形成“苏步青效应”。科技创新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赛,培养科学后备人才,不断加大对年轻人的关心与栽培,让科技创新后继有人,是每一代科学家肩负的重要使命。在科技育人工作中,中国科技馆责任重大。在中国科协的指导下,中国科技馆发展为“五位一体”的现代科技馆体系。实体馆设置“科学乐园”“华夏之光”“探索与发现”“科技与生活”“挑战与未来”五大主题展厅、公共空间展示区及球幕影院、巨幕影院、动感影院、4D影院等四个特效影院,除主场馆外,另外设置农村中学科技馆、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和数字科技馆。这些科技馆都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去传递“四科”: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中国科技馆响应党中央号召,坚定理想信念,切实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把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深入开展学习,把握新形势新要求,切实增强加快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步伐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为祖国培养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接班人!(作者系中国科学技术馆 王嘉兴)
友情链接: 政府 高新园区合作媒体
Copyright 1999-2025 尊龙凯时网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14033264号-5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60344号主办单位:《尊龙凯时技术产业导报》社有限责任公司